发布时间:2023-08-05 16:30:55 | 魔幻网
西藏民族大学好不好?口碑呢?值得一读吗?高考志愿填报时,这些都是广大考生和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以下是校友评价,学校排名,学校简介等。由新高考网编撰,能客观反映学校真实情况。请参考他们!
西藏民族大学好吗
口碑1:
学校学习环境好,学校制度严格,老师对学生很负责,学校课外活动丰富。学校植物多,空很生气;
口碑二:
学校的学风还是很好的。学期结束,很多人去图书馆看书。它几乎是开放的,但是没有座位。学院还是比较安静的,适合学习。
口碑三:
学校很大,学校绿化环境好,饮食方便。它在管理上也很严格。学校环境不错,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安全,非常注重学生的校园生活。学校会有很多活动,学校会采取各种制度鼓励学生参加校园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宿舍环境也挺好的,带空音。
口碑4:
风景和休闲时间方面,大部分要求都能满足。教室和宿舍离得很近,平时从一个班走到另一个班也能很快到达。有几条公交线路把学校的所有主干道连接在一起。
口碑5:
总的来说,学校不错。无论住宿、食堂还是公共设施都比较完善,老师们认真负责,学术氛围浓厚,校风好,环境好。
以上只是部分网友的评论。西藏民族大学好不好,相信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判断~
最后祝大家都能考上自己喜欢的大学!
西藏民族大学全国排名
根据校友会大学排名数据,西藏民族大学在全国排名第239位,武书连大学排名第631位。
院校排行榜排名所在地类型办学层次西藏民族大学校友会239咸阳市民族类普通本科西藏民族大学武书连631咸阳市民族类普通本科西藏民族大学简介:
在渭河岸边,钟灵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崇高的学府,品德高尚的人。
西藏民族大学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是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共中央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建校是党和国家老一辈领导人基于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民族复兴的政治愿景作出的英明决策,是中央治藏战略的重要布局。学校是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的高校,中国中西部地区重点建设高校,国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教育部杰出人才培养计划试点单位,教育部团队式对口支援大学,国务院博士学位委员会授权的项目建设单位, 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优秀试点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文明校园,2005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易班中心)
西藏民族大学诞生于西藏和平解放初期和民主改革前夕的特殊历史时期。承担着为西藏培养各类人才的特殊历史使命,为西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学校的前身是“西藏公学”,1957年由中共中央创办,1958年9月开学。1965年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2015年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学校的发展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都对学校的筹备和建设作了具体的指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非常关心学校的发展。胡锦涛同志为建校50周年发来贺信。2018年建校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学校师生员工和校友发来贺信,充分肯定了学校60年来的成就、特色和精神,明确指出了学校发展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要举措,对学校未来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
63年来,西藏民族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励精图治,孜孜不倦,坚持“爱国兴藏、潜心钻研、奉献奉献”的校训,弘扬“敬业、求实、务实、和谐发展”的办学精神,坚持立足陕西、面向西藏、服务国家治藏方略的办学宗旨,始终与西藏革命、建设、改革同呼吸、共命运。积极发挥西藏高等教育孵化器、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重要平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内地西藏重要窗口的作用,始终致力于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治藏方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主义;始终致力于全力服务西藏经济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我们始终致力于为西藏培养一支靠得住、用得上、降得住、留得住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党和人民以及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建校以来,学校培养了10多万名各行各业、各层次的高层次优秀建设者和优秀人才,其中省部级领导干部40多名,涌现出艺术家、作家、教授、医学家、农艺师、工程师等一大批优秀人才,赢得了“西藏干部摇篮”的美誉。
学校积极构建特色明显、能满足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涵盖哲学、经济、法律、教育、文学、历史、科学、工程、医学、管理、艺术等11个学科,设有文学院、国家研究院、法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财经学院、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现有本科专业5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国家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3个,国家一级专业5个,省级一级专业8个,自治区级专业4个,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国家一流本科1个。
春风转雨,桃李芬芳。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积极构建“三轮育人”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力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现有学生11607人,其中专科生10336人,研究生1271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占51.9%。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数逐年增加,涌现出一批先进的就业创业典型。
学校拥有一支职业道德高尚、专业技能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教职工1343人(含学校本部101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93人,其中高级职称161人,副高级职称255人。专任教师766人,其中教授151人,副教授229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616人,其中博士学历教师23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48人。目前有长江学者1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12人,教育部新世纪杰出人才支持计划2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西藏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10人,享受西藏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有一个国家教学团队和七个自主教学团队。
学校持续深化协同创新,科研成果攀上巅峰。目前有省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培育)1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自治区高校教学实验室10个,自治区实验实训基地1个,自治区科研创新团队3个;五年来(2016-2020年),共立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40余项。有各省各部门共建的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西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西藏社会和谐稳定法治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共产党西藏治理战略研究中心、西藏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习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研究中心、 南亚研究所、旅游研究所、藏学研究所、西藏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所、西藏体育与健康研究中心、西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产生了《西藏经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13对关系)研究》、《西藏县级政权转型发展研究》、《当代西藏工业经济发展史》等一批重大研究成果, 为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库作用。 其中,西藏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入选教育部首批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南亚学院入选教育部国家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获批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家和区域研究中心。依托高原环境相关疾病分子遗传机制与干预研究重点实验室、西藏光学信息处理与可视化技术重点实验室、藏药检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培育)中心、高原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工程实验室等高水平实验室,培育了一批高水平科研团队, 积极参与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科考等重大项目,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学校有卫城和秦汉两个校区,在拉萨设有教学实践基地。学校占地1157.48亩,总面积49.8万平方米。目前拥有教室168间,实践基地160个,自治区级众创空室1个。图书馆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形成了学科内容丰富、纸质、电子、网络形式的馆藏资源,总藏书319万余册。魔幻网
学校充分发挥援藏政策优势,积极构建对口支援机制。在中组部、教育部和陕西省的统筹安排下,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xi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等12所对口支援高校不断创新形式、拓宽领域、丰富内涵,深入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对口支援工作。
目前,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的殷切指示,学校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期间的事业发展目标,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致建校60周年贺信的精神,围绕“培养谁、怎样培养、为谁培养”这一根本问题,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德育工作这一根本任务,加快“双一流”建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色的学校。
展望未来,西藏民族大学将始终坚持以习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西藏重要讲话精神和建校60周年贺信精神,强化“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家之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西藏民族大学坐落在渭水之滨古都咸阳,其前身是1957年中央指示创办、1958年9月开学的“西藏公学”。1965年4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2015年4月28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学校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是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地区重点建设高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单位、教育部团队式对口援助高校、西藏自治区博士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优秀试点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自治区文明校园创建单位、全区易班建设和发展中心试点高校。
学校诞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在祖国内地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是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基于民族团结和国家振兴的政治远见做出的英明决策,是中央治藏方略的重要布局。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都对学校的筹建、建设做出过具体指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对学校的发展十分关心,胡锦涛同志、刘延东同志为学校建校50周年发来贺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俞正声主席等中央领导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办好民族高等教育。2014年,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受俞正声主席委托,到学校看望慰问师生,希望学校认真总结在内地为西藏培养人才的有效模式和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民族教育的规律,为国家、为西藏培养更多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校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始终致力于全面落实党和国家治藏方略,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始终致力于西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始终致力于为西藏造就一支立场坚定、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在长期办学中,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立足陕西、面向西藏、服务西藏的办学宗旨,从建校之初的干部培训、知识教育到现在的专业教育,再到不断提升办学层次,创造了西藏高等教育的诸多奇迹,是西藏高等教育的孵化器、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平台,在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和西藏高等教育史上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地位。
学校做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在西藏平定叛乱、政权建设、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历史阶段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为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学校紧紧围绕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务,紧跟时代步伐,形成了适应西藏实际和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的学科专业体系,凝练了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研究优势,有着鲜明的办学特色。建校近60年来,学校秉承“爱国、兴藏、笃学、敬业”的校训,弘扬“担当奉献、求真务实、和谐发展”的办学精神,为国家培养了8万余名各类优秀人才,其中涌现出了30多名省部级领导干部和一大批艺术家、作家、教授、医学家、农学家、工程师等杰出人才,赢得了“西藏干部摇篮”的美誉。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先后荣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高校就业工作典型院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是全国成立最早的民族高校之一,具有浓郁的西藏地方民族特色,也积淀了深厚的办学实力。现有文学院、民族研究院、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财经学院、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育学院、外语学院、体育学院、医学部、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教学单位。有11个硕士一级学科,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1个本科专业,涵盖11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1个,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1个,自治区级特色专业4个,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1255名(其中校本部996人),教职工中有专业技术人员820名,其中专任教师684名。专技人员中有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0名,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41名,博士、硕士生导师95人,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4%,有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1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西藏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18人,享受西藏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建设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3个。在校生9926人,其中研究生514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占53%。牵头组建了自治区级协同创新中心“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了西藏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亚研究所、旅游研究所、藏学研究所等科研实体。致力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同步提升。学校在许多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藏学、民族学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良好声誉。
学校地处祖国内地,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具备了良好的办学条件。现有渭城、秦汉两个校区,并在拉萨建有实践教学基地,校园面积1149亩(76.6万平方米),校舍总面积334973平方米。教学设施完备,现有智慧教室等各类功能教室120间,建筑面积77493平方米;各类实验室、实习实训场所78个,面积33946平方米;实习、实训基地151个;图书馆面积15000平方米,馆藏文献资源总量达300万册。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建有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自治区高校教学实验室10个,自治区实验实训基地1个。建有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个,其中国家民委重点研究基地2个、自治区重点研究基地1个。校园环境幽雅,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西藏自治区文明校园创建单位。
新征程,新跨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藏民族大学将一如既往地肩负起自己独特的历史使命,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和“努力实现西藏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的重要指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坚持党的治藏方略和“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坚持立足陕西、面向西藏、服务国家治藏方略为办学宗旨,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4+1”发展模式为引领,具体实施“一个战略”(调整结构,转型发展),贯彻“一个要求”(抓机遇、保稳定、促发展),定位“三个方向”(服务国家治藏方略,适应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抓牢“三件大事”(发展、稳定和改革),用好“两个抓手”(一手抓弘扬“担当奉献、求真务实、和谐发展”的民大精神,一手抓应急处突和常态工作相结合的稳定安全长效机制),突出“六个重点”(学科建设、协同创新、队伍建设、基层基础、五教创新、依法治校),推进“六个工程”(民族团结教育工程、转型发展工程、教师培养培训工程、高端人才培养工程、信息化建设工程、新校区建设工程),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优势,创造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开创人才培养新途径,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力争2020年实现与全国高校同步科学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高水平综合性民族大学。
更多院校简介信息,点击进入>>大学简介专题,了解更多院校相关信息。
想要了解更多院校信息的考生还可以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微信搜索:当书网(或当书网),即可关注!让你随时随地了解新鲜高考资讯。
更多相关文章关注魔幻网:www.23magic.com